Posted by 水沐 at 11月 05, 2024
Read our previous post
董氏刺血疗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,通过刺破特定穴位或部位的皮肤,放出少量血液,以达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祛除病邪的目的。以下是董氏刺血治疗的常用主治及配穴,结合具体病症和操作要点进行详细解析。
一、董氏刺血治疗的基本原理
- 疏通经络:通过刺血排出瘀血,疏通经络,改善气血运行。
- 调和气血:刺血可以调节气血平衡,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病症。
- 祛除病邪:通过放血排出体内的热毒、湿毒等病邪。
二、常用主治及配穴
1. 头痛
- 主治:偏头痛、紧张性头痛、血管性头痛。
- 配穴:
- 太阳穴: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,向后约1横指处。
- 百会穴:位于头顶正中,两耳尖连线中点。
- 风池穴:位于颈后,枕骨下两侧凹陷处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太阳穴、百会穴,挤出3-5滴血;风池穴用毫针浅刺,不留针。
2. 高血压
- 主治:原发性高血压、头晕、头痛。
- 配穴:
- 耳尖穴:位于耳廓最高点。
- 大椎穴: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- 曲池穴: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时肘横纹尽头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,挤出3-5滴血;大椎穴和曲池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15分钟。
3. 颈椎病
- 主治:颈肩疼痛、手臂麻木、头晕。
- 配穴:
- 大椎穴: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- 肩井穴:位于肩部最高点,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。
- 天宗穴:位于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,挤出3-5滴血;肩井穴和天宗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20分钟。
4. 腰椎病
- 主治:腰背疼痛、坐骨神经痛、下肢麻木。
- 配穴:
- 腰阳关穴: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- 委中穴:位于腘横纹中点。
- 环跳穴:位于臀部,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处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腰阳关穴,挤出3-5滴血;委中穴和环跳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20分钟。
5. 关节炎
- 主治: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关节炎。
- 配穴:
- 膝眼穴:位于膝关节两侧凹陷处。
- 阳陵泉穴:位于小腿外侧,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- 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3寸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膝眼穴,挤出3-5滴血;阳陵泉穴和足三里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20分钟。
6. 皮肤病
- 主治:湿疹、荨麻疹、痤疮。
- 配穴:
- 曲池穴: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时肘横纹尽头。
- 血海穴:位于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。
- 合谷穴:位于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第2掌骨桡侧中点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曲池穴,挤出3-5滴血;血海穴和合谷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15分钟。
7. 消化系统疾病
- 主治:胃痛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。
- 配穴:
- 中脘穴:位于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。
- 足三里穴:位于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3寸。
- 内关穴:位于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2寸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中脘穴,挤出3-5滴血;足三里穴和内关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20分钟。
8. 呼吸系统疾病
- 主治: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。
- 配穴:
- 大椎穴: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- 肺俞穴:位于背部,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- 尺泽穴:位于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。
- 操作要点: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,挤出3-5滴血;肺俞穴和尺泽穴用毫针浅刺,留针15分钟。
三、操作注意事项
- 消毒:刺血前需对皮肤和针具进行严格消毒,避免感染。
- 深度:刺血深度一般为1-2毫米,避免过深损伤组织。
- 血量:每次刺血量为3-5滴,避免过量放血导致虚弱。
- 频率:每周1-2次,避免频繁刺血导致气血亏虚。
- 禁忌:
- 体质虚弱、贫血、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。
- 孕妇、月经期女性避免刺血。
四、总结与启示
董氏刺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法,通过刺血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祛除病邪,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。具体应用时需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配穴,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,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。通过科学合理的刺血治疗,可以有效缓解病症,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董氏放血配穴按病证分类
根据董氏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证及其对应的放血配穴:
1. 口眼喎斜
- 取穴:足跗上放血。若口内(脸颊之内侧)见青筋亦应放血。
2. 眼皮上长疮
- 取穴:后心五、六椎间放血。
3. 青春痘
- 取穴:后心五、六椎间放血。
4. 肥厚性鼻炎
- 取穴:膏肓附近放血。
5. 牙痛
- 取穴:原则上如上牙痛则青筋现于小腿外侧,下牙痛则青筋见于足跗。应用时,但见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青筋,便可放血而取效,不必拘泥于上下牙分属之部位。
6. 舌下腺发炎
- 取穴:脚背放血。
7. 舌闇不能言
- 取穴:尾骶骨放血(尾骶骨见不到青筋,故不必泥之)。
8. 高烧啞巴不能言
- 取穴:后背心见有黑青异色处放血。若轻症,但少商、大椎放血即可。
9. 打伤、摔伤或被点穴不能言语
- 取穴:五、六椎间放血立解。
10. 自高处下坠不语
- 取穴:五、六椎放血(董师曾治一例,放血三次即愈)。
11. 后脑痛
- 取穴:尾骶骨放血,或委中见青筋放血亦效。
12. 耳后之头部瘡瘤
- 取穴:昆仑穴附近放血。
13. 中耳炎
- 取穴:三重穴与丘墟附近寻青筋放血。
14. 咽喉炎、气喘
- 取穴:尺泽及小腿见青筋放血。
15. 幽门阻塞呕吐
- 取穴:脚背及四-六椎放血。
16. 呕吐不止或舌僵硬不适
- 取穴:金津、玉液放血。
17. 脊椎扭伤
- 取穴:在伤部放血,或委中、阴陵泉、足跗见青筋处放血。
18. 后肩痛、肩胛骨痛、背痛
- 取穴:承山、委中见青筋处放血。
19. 各种肝病
- 取穴:解溪上七寸胫骨旁放血。
20. 胸口两旁痛闷
- 取穴:解溪上七寸,其下放血。
21. 肋膜炎、肺结核
- 取穴:阳陵泉下九寸为肺胃神经通处放血。
22. 各种急慢性肠炎
- 取穴:小腿外侧及足跗上见青筋即放血,若无青筋则无效。此法亦治高血压、十二指肠溃疡。
23. 心脏病
- 取穴:五、六椎间及阴阳泉附近放血。
24. 急性心脏麻痹
- 取穴:曲泽放血。
25. 心脏肥大
- 取穴:膏肓附近放血。
26. 痔疮
- 取穴:委中、阴陵泉附近放血,一次轻,多次愈(阴陵泉见青筋非心脏即痔疮)。
27. 低血压过高
- 取穴:十六椎外开六寸放血。
28. 癫痫病
- 取穴:后背见红色血管放血。
29. 疔疮类
- 取穴:如手背疔、脚背疔等,后背五六椎间放血立效。
30. 小儿高烧
- 取穴:若委脇部见红点成对出现,即在红点上放血。
31. 手腕关节炎
- 取穴:肩胛上部或足跗放血。
32. 手腕、手指关节扭伤发炎肿大
- 取穴:足跗外侧放血。
33. 手指五指不伸
- 取穴:后心四-六椎放血。
34. 膝关节炎
- 取穴:五-六椎旁开二寸左右放血。
35. 足跗内侧及膝内侧发炎、脚上长疔疮
- 取穴:五、六椎旁开三寸放血。
这些配穴和放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,具有显著的疗效。
董氏奇穴针灸所用的针具与一般针灸针相同,并无特殊之处。以下是董氏奇穴针灸常用的针灸针型号及其适用部位:
- 25X13半寸针:
- 长度:13毫米(mm)
- 直径:0.25毫米(mm)
- 适用部位:手指部位
- 25X25一寸针:
- 长度:25毫米(mm)
- 直径:0.25毫米(mm)
- 适用部位:手指和手掌部位
- 35X40一寸半针:
- 长度:40毫米(mm)
- 直径:0.35毫米(mm)
- 适用部位:四肢部位
- 35X50二寸针:
- 长度:50毫米(mm)
- 直径:0.35毫米(mm)
- 适用部位:四肢肌肉较丰厚的部位
- 35X75三寸针:
- 长度:75毫米(mm)
- 直径:0.35毫米(mm)
- 适用部位:人体四肢肌肉最丰厚的部位
- 成人:使用12号注射器针头
- 儿童或血管过细者:使用9号注射器针头
董氏刺血常用配穴
- 万能补气:灵骨+大白
- 万能止痛药:合谷(补气)
- 针眼(麦粒肿):泽田合谷(合合往手臂方向上一点 );刺血(耳尖、耳背、曲池、脚中指尖)
- 行气止痛、不理气活血:灵骨+大白+反后绝 ; 进针1-1.5寸
- 万能放血区:四花中外、委中(中医第一解毒大穴)
- 削骨三针(骨刺):四花上、中副
- 久病必显于络,刺血都是在表皮。
- 膝盖痛:三金穴——金斗、金吉、金陵(胸3、4、5椎外开3寸,魄户、膏肓、神堂)
- 小腿疼——精枝穴(2、3旁开6寸),大腿疼(坐骨神经)——金鳞穴 4、5、6椎旁开6寸
- 降眼压——曲池透少海(针)
- 搭生死桥——外关透内关
- 五虎穴:大指第一指节用6针分等分。
- 5虎1——腱鞘炎、手指酸、板机指、类风湿关节肿大。
- 5虎2——51、53的倒马针
- 5虎3——脚趾痛
- 5虎4——脚踝、脚背痛
- 5虎5——脚跟痛
- 腱鞘炎——5虎1+5虎2+肾关(天皇(阴陵泉)下1.5寸)+四肢穴(人皇:内踝上4寸)
- 急性脚扭伤——向大陵方向45度
- 斜刺小节穴,捻针并活动患处(5分钟左右)
- 脚踝肿痛——委中、阳陵泉
- 脚跟痛——委中(刺血)、针刺(下三皇+大陵+五虎4、5)
- 脚气——外踝尖至临泣区域青筋刺血,可加致污
- 手、足趾麻木——井穴刺血
- 背痛(膏肓及以上)——重子、重仙
- 心脏类疾病——肘窝、四花中、五岭上焦区域刺血
- 心脏血管硬化——四花中、外、副(刺血)
- 心脏麻痹——四花中、副、十二井
- 真心疼——骨包(足第2趾,第2道横纹中点)刺血
- 心跳剧烈——四花中、副
- 乳房胀痛、乳腺增生——足驷马、足三重、足九里
- 高血压——痰水:四花中、外;肝阳上亢:五岭、委中
- 痔疮:委中、承山。内痔:阴陵泉+照海+踝尖(青筋刺血) ; 针刺:其角、其门、基中(腕横纹上2寸+4寸+6寸,桡骨外侧,向肘窝方向皮下刺
- 皮肤病(含痘痘):耳尖、耳背刺血;木穴、曲池、足驷马针刺
- 任何面部疾病——X3(任何面部疾病)针刺
- 带状疱疹——耳尖、耳背、治污穴(刺血)
- 痛风:脚背趾间Y后一寸(四穴,点刺出血)
- 肩角炎:
- 不能抬起——三肩穴(第一手掌骨三针)
- 五十肩——泻曲陵(尺泽)、肾关、灵骨、足千金、足五里、四花中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