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ents

2023年6月26日星期一

内感外伤辨惑

Posted by at 6月 26, 2023 Read our previous post

《医宗金鉴• 杂病心法要诀》辨别外感、内伤口诀:

内伤脉大见气口,外感脉大见人迎。

头疼时痛与常痛,恶寒温解烈火仍。

热在肌肉从内泛,热在皮肤扪内轻。

自汗气乏声怯弱,虽汗气壮语高声。

手心热兮手背热,鼻息气短鼻促鸣。

不食恶食内外辨,初渴后渴少多明。

一、辨脉

  1. 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,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。《脉经》:关前一分,人命之立。左为人迎,右为气口。即左手寸口人迎,右手寸口气口。

  2. 景岳全书•脉神章:六脉俱有表里,左右各有阴阳。外感者,两手俱紧数,但当以有力无力分阳证阴证;内伤者,左右俱缓大,又必以有神无神辨虚邪实邪。然必察左右之常体,以参久暂之病因,斯可得脉证之真。

  3. 东垣、景岳之说,各有可取。可互参。 临床上,遇到左右手脉不等大,如左手脉大于右手脉, 首先考虑是否外感;右手脉大于左手胁,首先考虑是否内伤。

  4. 外感风寒,皆有余之证,是从前客邪来也,其病心见于左手,左手主表,乃行阳二十五度。

    1. 外感寒邪,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,按之洪大,紧者急甚于弦,是足太阳寒水之脉,按之洪大而有力,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,丁与壬合,内显洪大,乃伤寒脉也。

    2. 外感风邪,则人迎脉缓,而大于气口一倍,或二倍、三倍。

  5. 内伤包含及饮食不节,劳役所伤,皆不足之病,必见于右手,右手主里,乃行阴二十五度。

    1. 内伤饮食,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,伤之重者,过在少阴则两倍,太阴则三倍,此内饮食之脉。

    2. 若饮食不节,劳役过甚,则心脉变见于气口,是心火刑肺,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,经云:侮所不胜,寡于畏者涩也。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,时一代而涩也。涩者,肺之本脉;代,元气不相接,脾胃不及之脉。洪大而数者,心肺刑肺也;急者,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。

    3. 若不甚劳役,惟右关脾脉大而数,谓独大于五脉,数中显缓,时一代也。右关脉独异于其余五脉,辨证当从脾胃人手。

    4. 若饮食不节,寒温失所,则先右关胃脉损弱,甚则隐而不见,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,时一代也。

    5. 宿食不消,则独右关脉沉而滑。经云:脉滑者,有宿食也。

二、辨寒热

  1. 内伤病畏寒多见,发热少见。外感病的恶寒是因阳气被寒邪郁遏,在表之阳气不得伸;内伤病的畏寒是因内伤阳气不足,在表之阳气不得充。

  2. 外感病初起(伤寒)恶风寒呈持续性,温覆、近热不止。内伤所见恶风寒(畏寒)呈间歇性,温覆、近热即止。

  3. 是热也,非表伤寒邪,皮毛间发热也,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,闭塞其下,致阴火上冲,作蒸蒸而热,上彻头顶,傍彻皮毛,浑身躁热,作须待袒衣露居,近寒凉处即己,或热极而汗出而亦解。彼外伤恶寒发热,岂有汗出者乎?若得汗,则病愈矣。

    1. 内伤病所发热是由于阴火内生、上冲引起。患者自觉发热由内而发,热甚时可自行汗出而解,移时又热,或处寒冷处即可减轻或消失。

    2. 外感病(伤寒)初起发热是由寒邪闭郁阳气引起,呈持续性,通常不能自行得汗,需药后得汗则解,处寒冷处发热不减,患者自觉热在体表。

三、辨外感八风之邪

  1. 外感八风之邪,乃有余证也。内伤饮食不节,劳役所伤,皆不足之病也。

  2. 其内伤亦恶风自汗,若在温暖无风处,则不恶矣,与外伤鼻流清涕,头痛自汗颇相似,细分之则异耳。

  3. 外感风邪,其恶 风、自汗、头痛、身流清涕,常常有之,一日一时,增加愈甚,直至传入里,作下证乃罢。语声重油,高厉有力,鼻息壅塞而不通, 能食,腹中和,又知味,大小便如常,筋骨疼痛,不能动摇,便著 床枕,非扶不起。

  4. 其内伤与饮食不节、劳役所伤,然亦恶风,居露地中,遇大漫风起,却不恶也,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,必大恶也,与伤风、伤寒俱不同矣。况鼻流清涕, 头痛自汗,间而有之。 鼻中气短,少气不足以息,语则气短而怯弱,妨食,或食不下,或 不饮食,三者互有之。腹中不和,或腹中急而不能伸,又不知五 谷之味,小便频数而不渴。

  5. 初劳役得病,食少,小便赤黄,大便常 难,或涩或结,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,时有下气,或泄黄如糜,或 溏泄色白,或结而不通。若心下痞,或胸中闭塞,如刀研之痛,二 者亦互作,不并出也。有时胃脘当心而痛, 上支两胁,痛必脐下相火之势,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,使阳明之经逆行,乱于胸中,其气无止息,甚则高喘,热伤元气,令四肢不收,无气以动,而懒 倦晴卧。

四、辨手心手背

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,病手心热,手背不热;外伤风寒,则手背热,手心不热。

五、辨口鼻

  1. 若饮食劳役所伤,其外证必显在口,必口失谷味,必腹中不 和,必不欲言,纵勉强对答,声必怯弱,口沃沫多唾,鼻中清涕或有或无,即阴证也。

  2. 外伤风寒,则其外证必显在鼻,鼻气不利,声重浊不清利,其言壅塞,气盛有力,而又中必和。伤寒则面赤,鼻壅塞而干,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。

六、辨气少气盛

外伤风寒者,放其气壅盛而有余。内伤饮食劳役者,其又鼻中 皆气短促,不足以息。何以分之?

  1. 盖外伤风寒者,心肺元气初无减 损,又添邪气助之,使鼻气壅塞不利,面赤不通,其鼻中气不能出,并从口出,但发一言,必前轻后重,其言高,其声壮厉而有力。是伤寒则鼻干无涕,面壅色赤,其言前轻后重,其声壮厉而有 力者,乃有余之验也。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,其声嘎,其言响如从瓮中出,亦前轻而后重,高揭而有力,皆气盛有余之验也。

  2. 内伤饮食劳役者,心肺之气先损,为热所伤,热既伤气,四肢 无力以动,故又鼻中皆短气少气,上喘懒语,人有所问,十不欲对 其一,纵勉强答之,其气亦怯,其声亦低,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。

  3. 外感属实故气盛,内伤属虚故气少。

七、辨头痛

内证头痛,有时而作,有时而止(发作往往有诱因)。外证头痛,常常有之,直须 传入里实方罢。(可轻可重,但呈持续性。)

八、辨筋骨四肢

  1. 内伤等病,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,必怠惰暗卧,四肢沉困不收,此乃热伤元气。脾主四肢,既为热所乘,无气以动。经云:热伤气。又云:热则骨消筋缓。

  2. 若外伤风寒,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。肾主骨,为寒;肝主筋,为风。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, 以其递相维持也,放经言胆主筋,膀胱主骨是也。或中风,或伤寒,得病之日,便著床枕,非扶不起,筋骨为之疼痛,不能动摇,乃形质之伤。经云:寒伤形。又云:寒则筋挛骨痛。

  3. 内伤气虚,因无力而懒动。外感伤寒,因身痛、骨痛而不愿动。

九、辨外伤不恶食

  1. 若劳役饮食失节,寒温不适,此三者皆恶食。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、寒温不适三者,俱恶食(食物就感到厌恶),又不知五味,亦不知五谷之味。

  2. 仲景《伤寒论》云,中风能食,伤寒不能食,二者皆又中和而不恶食。伤寒证虽不能食,而不恶食,又中和,知五味,亦知谷味,盖无内证,则心气和,脾气通,知五谷之味矣。

  3. 重在恶食与不恶食,而不在能食与不食。内伤病恶食,外感病起初不恶食。有患者不想吃,但很能吃;有患者很想吃,但吃不多。

十、辨渴与不渴

  1. 外感风寒之邪,三日已外,谷消水去,邪气传里,始有渴也。

  2. 内伤饮食失节,劳役久病者,必不渴,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。初劳役形质,饮食失节,伤之重者,必有渴,以其心火炽,上克于肺金,故渴也。又当以此辨之。虽渴欲饮冷水者,当徐徐少与之,不可纵意而饮,恐水多峻下,则胃气愈弱,轻则为账, 重则传变诸疾,必反复问乱,百脉不安,夜加增剧,不得安卧, 不可不预度也。

  3. 伤寒太阳病初起,寒邪外侵,又不渴。及有郁热,或人里化 热,始有又渴。

  4. 外感温燥之邪,温燥伤津,初起即有又渴。

  5. 内伤阳气不足,津液不伤,又不渴。或津液不布,又微渴而不喜饮或喜饮少许热水。至阴火内生,伤津耗液,则又渴(但饮冷则伤阳气,不利于病情)。

十一、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

  1. 或因劳役动作,肾问阴火沸腾,事闲之际,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,更有新沐浴,于背阴处坐卧,其阴火下行,还归肾间,皮肤腠理极虚无阳,但风来为寒凉所遏,表虚不任其风寒,自认外感风寒,求医解表,以重绝元气,取祸如反掌。苟幸而免者,致虛劳,气血皆弱,不能完复。且表虚之人,为风寒所遏,亦是虛邪犯表, 始病一二日之间,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证颇相似处,故致疑惑,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辦之。其外伤贼邪,必语声前轻后重,高厉而有力;若是劳役所伤,饮食不节,表虚不足之病,必短气气促,上 气高喘、懒语,其声困弱而无力,至易见也。若毫厘之误,则干里之话。以上者辦证,别有治法用药正论,故作此说,分解于后。

  2. 体力劳动者在内伤基础 上兼见外感,需认真辦别其内伤几分、 外感几分。辦别不确时用药宜慎,不可孟浪。辨别疑似时,需诸症合参、脉证合参。

十二、辨证与中热颇相似

  1. 复有一等,乘天气大热之时,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,或在田野问劳形得之;更或有身体薄弱,食少劳役过甚;又有修善常斋之人,胃气久虚,而因劳役得之者。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,必肌体扪摸之壮热,必躁热闷乱,大恶热,渴而饮水,以劳役过甚之故,亦身疼痛。始受病之时,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,若误与白虎汤,旬日必死。此证脾胃大虛,元气不足,又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,至日转以后,是阳明得时之际,病必少减。若是外中热之 病,必到日晡之际,大作谵语,其热增加,大渴饮水,烦闷不止, 其劳役不足者,皆无此证,尤易为分解。若有难决疑似之证,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,必不至错误矣。

  2. 内伤发热也可表现为大热似白虎汤证者,但虚实有别,既不可误补,也不可误泻。

  3. 蛛丝马迹渐显时,再子治疗。“观察” , 一定是临床医生善于应用的手段之 一。 医生,应该在坚持 “治不坏人〞的基础上追求 “治好病” 。


摘录自李东垣《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上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医非博不能通,非通不能精,非精不能专。必精而专,始能由博而约。© is powered by 子沐中医